蝗灾,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。一旦发生蝗灾,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,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,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。今年初始于非洲的沙漠蝗灾,因其发生范围广、危害损失重、趋势发展快,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近期,我省普洱市江城县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在开展沙漠蝗监测过程中,相继发现黄脊竹蝗从老挝迁飞入境并扩散危害。为有效应对蝗虫侵入风险,切实做好沙漠蝗、黄脊竹蝗及其它草原蝗虫的防控工作,根据省林草局的安排部署,我市积极采取相关防控措施,切实防范蝗虫入侵危害。
一、 基本情况
沙漠蝗喜欢吃肥厚的叶子,所有农作物和绿色植被几乎无一幸免,蝗虫群所到之处,寸草不生,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,日行150公里;一平方公里范围可以容纳8000万只成年蝗虫,一天的食物消耗量与3.5万人的食物消耗量相当。一只蝗虫群中的沙漠蝗虫,体重约2克,但一天就能吃下相当于自己体重的食物份量。专家研判,沙漠蝗侵入中国、特别是侵入云南存在一定的风险。黄脊竹蝗主要危害毛竹,其次危害刚竹、水竹等,还取食玉米、水稻等5科20多种植物。大发生时,可将竹叶全部吃光,竹林如同火烧一般,竹子当年枯死,第二年竹林很少出笋,逐渐衰败。被害植株枯死后,竹腔内积水,纤维腐败,无任何利用价值。目前云南省已有普洱、版纳、红河、玉溪4个州(市)发生黄脊竹蝗危害。我市的草原面积1519.35万亩,面积大,范围广,十一县(市、区)均有分布。竹产业是昭通市“六大产业”之一,是北部片区的支柱产业,目前全市现有竹林面积383.12万亩,是山区老百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。做好蝗虫防控工作,确保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安全迫在眉睫,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二、 主要做法
(一)高度重视,切实加强领导
为切实搞好蝗虫防控工作,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沙漠蝗灾防控指挥部,由局长任指挥长,分管局领导任副指挥长,成员由相关科(室、局、单位)负责人组成。防控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。办公室设在草湿科,科长任办公室主任,规财科和林检局主要负责人任副主任,根据工作需要在各科(室)抽调工作人员。专家组由昭通学院、市植保植检站、市植教中心、市气象台及林草部门有关专家组成。
指挥部制订下发了《昭通市沙漠蝗林草灾害防控应急预案》,建立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。对蝗虫防控工作实行统一调度,组织协调及应急防控相关设施、技术、经费等方面的落实与保障,指导开展林地和草原蝗虫的防控和灾害调查工作。
(二)采取有力措施,落实监测责任
我市严格执行虫情报告制度,已于3月份启动了蝗虫监测报告和值班制度,在全市设立了18个沙漠蝗监测点,将监测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,落实到具体护林人员身上,并实行周报及零报告制度,每周及时收集、汇总、分析蝗情的发生危害动态,及时报告省林草局相关部门。黄脊竹蝗从普洱入侵后,市林草局及时安排部署涉及竹产业的县(市、区)切实加强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,适时开展有效监测,及时预警,确保全市竹产业发展及草原生态安全。
(三)加强信息共享,开展联防联治
昭通市林草局积极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全面合作,建立健全蝗灾的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,特别是对农牧交错带、林草交错带联合开展监测活动,互通信息,实现全面监测和对重点发生区的有效防治。
(四)未雨绸缪,做好相关防治准备工作
虽然昭通目前未发生外来蝗虫入侵,但虫情发展存在诸多变量,蝗虫构成的威胁必须高度警惕。我市已提前做好治蝗资金、药剂、设备等储备工作,落实好防治无人机等先进防治手段的具体事宜,认真开展监测和防治技术培训,确保一旦出现灾情能够迅速响应,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。
(五)加大本土蝗虫的防治力度
市林草局印发了《昭通市2020年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防治工作实施方案》,各县(市、区)按照方案要求适时开展防控工作。昭阳区大山包乡发生中华蝗虫危害面积0.6万亩,通过采用生物药剂绿僵菌进行防治,效果明显,挽回了因灾造成的损失。巧家崇溪镇发生花椒蝗虫灾害,危害面积1586亩,目前已进行防治。绿僵菌具有一定的专一性,对人畜无害,同时还具有不污染环境、无残留、害虫不会产生抗药性等优点,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三、存在问题
(一)沙漠蝗等外来有害生物,防控上存在发生规律未知、监测技术薄弱、防治经验缺乏等困难,还存在少数干部群众对蝗灾危害性的认识不足等问题,从而增加了防控的难度。
(二)昭通市草原管理工作2019机构改革后划归林草部门负责,资源基础数据和工作经验匮乏。对草原有害生物种类识别、发生规律、发生特点、发生范围、防治方法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,工作职责未全部明确,加之草原基础设施简陋,缺少必要的配套装备,导致治理难度较大。
(三)由于市、县两级财政困难,目前我市一直未能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,仅靠省下达的少量经费开展防治工作,经费缺口大,任务和资金保障不匹配。
(四)经费的缺乏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,开展防控工作所必须的器材和设备严重匮乏,检疫防治监测手段、设备设施落后,先进的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难以开展,整体抗灾减灾能力较低。
四、 意见建议
(一)充分发挥昭通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指挥部的作用,对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实行统一领导、统一组织、统一指挥,进一步深化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社会参与的防治机制。按照“突出重点、分区治理、属地负责、联防联治”原则,强化检查及考核,做到目标清晰、任务明确、责任落实。
(二)建立草原生物灾害测报网络体系,科学设置测报点,加大对关键时期、重点区域、主要草原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力度,实时掌握灾害发生动态,发布预警信息。发现有害生物灾害时,及时制定防治方案,落实防治责任,组织开展防治工作。
(三)加大宣传力度,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蝗虫的监测和防治工作。提高林农草原生态保护意识,充分利用媒体、信息、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,多层次开展宣传工作,让农牧民广泛关注草原生态治理保护工作。
(四)对草原面积重新调查,摸清家底,分类施策。
(五)加大专项经费投入,确保相关工作正常开展。